建立永續發展的生態城市

生態藍圖

綠生活圈

【看問題與我們的建議】


在臺北市的「生態都市」規劃中,我們可以看出要打造低碳城市是需要社區居民的配合,才能建立一個節能減碳的生活環境。目前臺北市已成功推動了5個「低碳社區」,每個社區都是經里長多年來的努力與經營,加上社區的民眾對節能減碳都有高度的配合意願與執行力,才能在社區推動生態綠化、推廣環境教育、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雨水回收系統、綠屋頂、資源回收等低碳及節約能源設施。臺北市未來要成為低碳城市,讓民眾的參與絕對是重要的一環,因此政府必須拋開過去的舊思維直接替市民規劃,而應與市民溝通協調、採納意見,如此才能凝聚發展低碳城市的共識,相信市民的參與將更能提升低碳城市的運作效果並得到意想不到的環保創意。目前臺北市只有五個社區達到低碳社區的標準,我們希望市府能加緊腳步盡快在其他社區實施完成,進而達到完整「P eople 綠生活圈」的生態藍圖。

pic

都市中的聚落生活模式


聚落型的生活模式是90年代生態環保專業者所推廣的,主要是透過完備的社區基本生活設施及社區居民自發性的力量,減少交通旅次的發生及發展碳中和、零廢棄的社區環境。這是需要結合社區的硬體與軟體兩層面共同努力。在硬體方面,臺北市為一緊密混合使用之城市,透過全市性調查分析,檢討15分鐘的步行距離內的基本生活所需,找出不足設施與地區,利用政策及獎勵補足;在油價高漲或能源不足時,市民仍可以步行維持基本需求。另外,透過獎勵街廓的整體開發,將街廓內建物與設施的節能、水資源及綠化作整體的規劃與設計,透過訂定標準、建立示範;藉由通盤檢討與個別基地的綜整,逐步讓城市慢慢轉變為生活、生產、生態共生的環境。

在軟體方面,透過學校與社區雙管齊下的教育與宣導,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與態度,關注環境議題,落實愛護地球理念,形成由下而上的全民運動,加上臺北市民間社區組織興盛,與在地情感密切,是發展聚落生活模式不可或缺的一環。

參考資料: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研究團隊編寫

圖片來源: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 Top -

CyberFair

© Copyright 2018 臺北市大安國小 網博研究團隊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