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永續發展的生態城市

生態宣言

生態城市的策略


無論是現在或未來都市發展的方向應以「生態都市」的理念來建構都市永續發展的模式策略,降低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與核燃料、礦產等,逐步規劃城市朝更便利、健康與生物多樣性的方向努力,讓城市與自然共生。

落實資源保育觀念,使發展能根基於生態永續性



資源保育是邁向永續性都市的首要目標。因此,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僅應考量現今經濟活動的需求,亦應以跨世代的觀點,公平地將有限資源配置給各個世代。

策略一:
積極透過都市立法管制,以防止都市活動對全球性環境的破壞。

策略二:
擬定適當都市發展政策,來因應全球環境變遷,以避免全球環境的改變對都市發展造成不必要的限制與危害。

策略三:
以跨世代觀點,制訂都市發展政策來規劃、管理都市土地的開發。

策略四:
對無法瞭解、掌控的資源應加以保護或適當之保育以應未來之需。

策略五:
劃設環境敏感地區,作為資源開發與保育,以及土地規劃與管理之依據。

策略六:
分析都市環境體系下各種資源供給之容受能力,作為都市成長控制之依據。

策略七:
訂定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辦法,以更有效的使用資源。

pic

生態城市需要完善的規劃與各種策略以達到永續發展為目標。

透過都市規劃與管理確實推動減「廢」活動


都市欲達到永續性,「減廢」(mininum waste)則是一個努力方向,此即將有效率的物質回收機制內入自然生態系統中,並且改變傳統大量生產所產生之大量廢棄物,完全忽略生產者對廢棄物產生所應負的責任。

策略一:
鼓勵利用可回收及可供堆肥之材質從事生產。

策略二:
獎勵產品在設計時儘量加強耐用性及修復力,以達成垃圾減量的效果。

策略三:
利用濕地處理、淨化非點源污染。

策略四:
應用養分再循環與再利用的觀念於堆肥、處理有機廢棄物。

策略五:
健全廢棄物之回收與分類之制度。

策略六:
合理配置不同活動及設施之區位,減少不必要之通勤、購物及就學旅次,以降低都市地區空氣污染與能源耗損。

策略七:
抑制私人運輸工具,改善大眾運輸系統,以降低能源之消耗。

策略八:
改善個人旅次行為習慣,減少機動車輛之使用,增建人行系統之服務設施,減少機動車輛旅次。

pic

透過政府的減「廢」規劃,達到生態城市的目標。例如社區設置資源回收站,並教育社區居民如何分類使用。

透過都會區自然資源管理方式,強化自然資源基礎


都市系統更應積極從事適當環境管理,強化自然資源基礎,提升維生服務功能,以促使經濟發展的持續與資源利用更具都市效率。

策略一:
對開發較嚴重的都會型、郊區製造業型生態系統,將其遭破壞之生態系統加以復育,並再生其自我設計之功能。

策略二:
透過經濟誘因、立法管制促使資源生產型的都會生態系統能適當開發,並加強污染防治。

策略三:
加強都市外圍地區、保護區、物種及基因庫的界定與建立,以確保物種多樣性。

策略四:
加強本身可再生資源之開發利用,諸如:水力、太陽能、風能與地熱,以減少對石化燃料依賴。

策略五:
提高能源使用、生產與分配的效率,減緩對能源與原材料之需求。

pic

生態城市需要政府妥善的規劃,以達到生態永續為目標。例如利用建築來開發再生能源。

維護不同生態系之維生功能,強化地方產業發展


伴隨著經濟的成長,大量人口聚集在高度都市及工業化地區。高度發展地區的自然環境將承受極大開發壓力;開發程度較緩的地區,則面臨地方產業的遷移,與人口大量遷出。因此,如何厚植地方產業,使其地方產業得以振興並根基其固有的自然資源基礎,為促進都市永續發展的重要工作。

策略一:
調查、登錄並建立全臺灣環境資源資料庫,以評估當地資源基礎與特性。

策略二:
訂定合理之產業發展政策,妥善規劃產業之分佈與規模,使其根基當地既有資源基礎。

策略三:
提高專業與技術之勞工能力水準,以提升經濟生產力。

策略四:
加強產業之科技整合與研發工作,帶動產業轉型,增進經濟發展。

策略五:
訂定以生態為基礎之農業發展政策,控制並管理優良農田之使用,提昇生產技術。

pic

規劃生態城市需要政府與市民共同合作, 例如有效運用社區的土地設計農園提供居民種植。

由生態系統之福祉觀點,改善地方生活環境品質


在邁向永續都市的同時,除了自然保育、減廢與減費、強化自然資源基礎與地方產業外,更應由人的立場來考量,在既有的情況下,如何有效改善地方生活環境品質。

策略一:
加強都市經濟系統對農村地區之回饋,以提高農村生活品質,並促進都市與農村之互利共生。

策略二:
增加政府對地方之公共支出,以提昇地方的實質生活水準。

策略三:
根據生態系統與人為設施(如廢棄物處理設備)的容受力,訂定合理人口成長目標,使都市人口數量之成長能跟基於供給面之限制。

策略四:
檢討人口政策、促進人口均衡分佈,以減緩人口過度集中所產生之課題與壓力。

策略五:
改變個人習性,減少個人資源消耗與能源使用,以緩和對資源的需求和環境破壞。

pic

生態城市除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共存,也強調 營造適合人類居住的生活環境。例如,利用 垃圾掩埋場與廢棄土設計生態公園。

參考資料:
黃書禮(2001),都市永續發展與生態都市的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圖片來源:
張裕隆、謝旻成(2008),赴丹麥、德國考察生態設計準則、生態. 建築、節能及再生能源社區設計案例,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中華民國地區發展學會、國立高雄大學區域經濟與都市發展研究中心(2010),《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操作手冊之研究委託專業服務案》,內政部營建署。

- Top -

CyberFair

© Copyright 2018 臺北市大安國小 網博研究團隊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