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永續發展的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

庫里奇巴生態城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林政逸教授表示,被譽為「世界上最創新的城市」是巴西的庫里奇巴市,人口有一七五萬,被聯合國選為少數「最宜居城市」。因為原本運輸系統雜亂、每人擁有綠地面積僅佔臺北人的十分之一,經過改善規劃,包括公車捷運化、綠色交換機制處理廢棄物、收購土地創造綠帶、舊公車與建築再利用、河岸週邊的土地規劃等,蛻變為現今的綠色都市。

兼具美化、環保及快速便捷都會運輸系統


2005年9月應邀訪臺的巴西庫里奇巴(Curitiba)前市長傑米.雷勒(Jaime Lerner)指出:「The city is not a problem, the city is a solution(都市不是問題,都市就是解決本身!)」一語道破傑米.雷勒的治理思維。例如在傑米.雷勒第一次擔任庫里奇巴市長,水災問題已非常嚴重,若以工程防洪來解決表面浮現的問題,光是花費就達數百萬美元,於是團隊「庫里奇巴都市規劃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Research and Urban Planning of Curitiba,簡稱IPPUC)」讓河岸轉型為河濱公園,作為洪水的緩衝地帶。當城市塞車等交通問題已迫在眉睫,大部分首長大多以建造龐大捷運系統來因應,IPPUC團隊考量捷運系統投入的成本與時間,設計出與公車高度相當的透明玻璃管狀車站,方便乘客上下車。同時,進站的購票、出入動線、無障礙通道的規劃,盡量體貼乘客;而比一般車身長三倍的公車、每分鐘一班,其載客量與效率並不比捷運低,而這樣的設計還可節省耗油約42%。

pic

綠色之城的靈魂人物─傑米雷勒。

pic

公車捷運化減少民眾開車。

pic

設置公車專用道與多功能候車亭,美麗又實用。

建立廢棄物處理的機制


當新型公車產生後,舊型公車車體被利用為行動圖書館、育兒中心或是公車餐廳,一方面作為懷舊的教育意義;另一方面,當資源不斷地回收、再利用,垃圾問題也可減少許多。令許多城市困擾不已的廢棄物處理問題,由庫里奇巴市資助「垃圾採購專案」、以綠色交換的機制來解決。貧民住宅區的小巷由於沒有鋪設柏油路面,收送垃圾的卡車都無法進入,連經常性垃圾清運工作都無法達成。因此,庫里奇巴市便透過小型卡車,停在該市一百多個政府公地上的定點上,回收時間一到,附近市民便拿出一袋袋的垃圾來交換食物:例如六十公斤垃圾可得到六十張兌換卷,其足夠換取全家一個月食品(也可兌換公共汽車票、學校用的練習簿,或是聖誕節的玩具)。而兩公斤可回收利用物質,可換得一公斤食品。而大多數的食品,則是政府向農民購買生產過剩的農產品而來。此舉一方面解決廢棄物問題;另一方面也改善低收入戶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善用了過剩的農產品。雖然前市長傑米.雷勒謙虛地說巴西庫里奇巴市屬於發展中的國家,但庫里奇巴市在土地利用、交通規劃以及社區參與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pic

回收廠附設博物館內,展示撿來的各樣寶物與古董,藉此教育訪客愛物惜物。

pic

收購土地創造綠帶。

pic

市府實施「綠色交換計畫」,每四公斤廢棄回收物換取一公斤食物。

參考資料:
社團法人臺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column/biodiv/2005/bi05101701.htm
http://e-info.org.tw/node/29017

圖片來源:
經典雜誌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5830
社團法人臺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2005/10/1017/051017A.htm

- Top -

CyberFair

© Copyright 2018 臺北市大安國小 網博研究團隊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