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永續發展的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

馬爾默生態城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林政逸教授認為要成為生態城市都是需要經過一系列的都市改造計劃,例如位於瑞典僅27萬人口的馬爾默區 (Malmo ),就是經過都市改造計畫成為具有特色的生態、社區、與經濟發展並重的典範城市。在永續發展藍圖下,馬爾默於2001年建立明日之城 Bo01住宅示範區,接著在2002年加入CIVITAS(CIty-VITAlity-Sustainability)計畫,推廣永續且節能之大眾運輸系統,陸續舉辦 Sustainable City Development 2007,及 Sustainable Innovation 2008等有關環境及永續經營相關論壇,並於2008年獲選為美國耶魯大學環境永續指數報告第三名,同年度也獲環保機構 DoSomething 評選為世界綠色環保城市之一。

「生態城」的都市更新計畫


馬爾默在城市再造上,遵循著瑞典著重的「Eco-village」經驗,因此,如何為城市創造一個具可行性的生態住宅亦成為首要挑戰,達成讓市民在居住生活環境中,沒有空間限制的生活目標。在此計畫中,「Eco-village」為拯救世界而需有所犧牲的一種熱忱,追求降低對環境的危害因素。故在此對環境的高品質與對社會的高標準下,明日之城---Bo01也因而誕生。Bo01的目標在於利用太陽能、風能及水能等再生能源,生產因應居民日常所需的電力,達成百分之百的自給自足,並成為全球永續發展城市的典範。Bo01呈現了以人為本,並結合對美學、生態學及高科技需求的未來生活藍圖。

pic

社區街道完全針對行人和腳踏的需求而設計。

pic

建築牆面以及在屋頂設置綠化。

pic

住在這裏的居民不是步行就是騎腳踏車。

廚餘資源再利用


廢棄物管理系統創造出一套以最少的資源消耗,達到廢棄物的資源再利用,進一步讓廢棄物也能轉換為能源的系統。住宅或附近通常皆具備分類室,讓居民很容易進行紙張及有機物分類。由居民建成的13處廢棄物回收中心,有效的回收了該區90%廢棄物。同時,亦有兩套平行的系統可以追蹤食物浪費,包括水槽中廚餘的處理及集中式真空廚餘專用槽系統。全區居民所製造之廢棄原料經篩選後,再次投入廢物利用,廢棄原料則再用於街道巷弄的底層設施中。

100%自給自足發電系統


在Bo01中,有1,000個家庭的能源是由再生能源所供應,包括太陽能、風能和水能。以水能來說,藉由熱幫浦從海洋及地下含水層中提取熱能,床岩裡最天然的水源保存亦促進了季節性熱冷水源的儲存。共1,400平方公尺太陽能板置於10棟最高的建築物,藉由熱幫浦進行熱能製造足以提供該區綽綽有餘。

pic

綠地提供其他生物作為棲息地。

pic

充滿設計感的雨水逕流系統設計。

pic

全區完全使用以太陽能、風力、以及水力為主的再生能源。

交通服務模式


為降低運輸需求,亦設計各種不同的交通服務模式,鼓勵居民使用對環境友善的交通方式,包括行人與騎單車者優先措施、每300公尺的公車站牌距離、公車連結主要的城市中心點,及平均每七分鐘的密集發車頻率。

解決氾濫的問題


早期馬爾默有季節性氾濫的問題,為解決洪水的問題,開始大量的在屋頂植披與一套雨水開放式整體控管系統來支應。在工業區並建立了一覆蓋了9000平方公尺的「屋頂植物花園」並對大眾開放,為當地目前最大的綠色屋頂。

新城市的最佳典範


在執行方面,由於廣大的地方居民優先參與了此計畫,包含集體作坊、設計相關資訊的官方部門、文化單位、以及在街頭巷弄間舉辦的非正式論壇等等,都對於公共空間、咖啡館、社區活動與新市民生活的養成居功厥偉。它已然成為一國際上對大城市內「更新、參與型解決方案、與區域綠化」三個標準皆達成之模範,此案於2009/2010獲頒聯合國人居署 (UN-HABITAT )「最佳地方規劃實踐獎」(PMPL) 之首獎。

pic

充分利用雨水和融雪營造迷你濕地作為水生動物的棲息地。

pic

盡量種滿植栽以吸引小動物。

pic

原本是廢棄的工業港區轉型為生態永續新市鎮。

參考資料:
臺北都市設計中心
https://college.itri.org.tw/Topiclearn.aspx?id=253

圖片來源:
熱臉貼冷世界廖桂賢的地景及社會觀察
http://blog.yam.com/kueihsienl/article/7722191

- Top -

CyberFair

© Copyright 2018 臺北市大安國小 網博研究團隊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