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永續發展的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ecocity)是指一個擁有健康生態的城市並將經濟、社會、自然系統整合為高品質、低衝擊的生活。生態城市不僅僅出於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目的,或是追求自然環境的優美,強調在人與自然生態維持動態平衡,並以此為基礎考量人類空間和經濟活動的模式發揮各種功能。生態城市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其發展的概念性模式有三個相關要素:發展階段(規劃、設計、建造、經營、重建);資源(能源、水資源、材料、土地);原則(保存、再利用、減量、再循環利用、無毒、高品質)。並可透過減少(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即3R階段性發展以建構生態城市。美國加州柏克萊市城市生態協會主席Register(1987)認為生態城市指的是一個結合生態與健康的城市。Register認為可以多增加一些城市的果樹與花園面積,多使用步行、腳踏車或是大眾捷運,甚至多關心一點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的問題,那麼將更進一步靠近生態城市的概念、未來也會變的更健康、美好。因此,Register認為付諸實際行動關心自然才是最重要的生態城市理念。
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都市。
最早提出符合生態觀點的都市規劃理論發展者,可追溯到1898年英國「田園城市」運動創始人都市規劃師霍華德(Ebenezer Howard),針對英國快速都市化所出現的交通堵塞、環境品質下降以及農民大量湧入城市的所產生的都市問題,1902年出版「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提出建設新型城市方案,是最的城市生態雛型,住宅分區、綠地、林蔭大道、公共設施的配置原則,對於「生態城市」觀念有重要啟蒙作用,具體影響了二十世紀歐美新市鎮的開發。今日亦有提倡利用太陽能與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廢棄物回收科技、河流復育、以及以步行、腳踏車、大眾運輸工具取代小汽車等方式。希望藉由生態都市的提出,創造於環境共生的都市。然而,臺灣地區近幾十年來快速的都市發展卻違背了生態原則,不當的開發,破壞生態,過份的仰賴化石能源,污染自然環境,卻是使得人類聚居愈來愈遠離生態都市的理想。
生態城市需要持續與完整的規劃。
生態城市 (Eco- City) 的觀點源自於對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的實現。1971年國啟動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其「人與生物圈計畫」(the Man and Biosphere Program, the MAB Program) 中對生物圈保護區 (Biosphere Reserves) 提出定義 (所含括的範圍包含保護的陸地、海岸帶或海洋生態系統等的代表性區域),用生態學的方法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透過綜合性的研究,為有關資源和生態系統的保護及其合理利用提供規範,透過長期的系統監測,研究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並提供對生物圈自然資源的有效管理進而展開人員培訓和資訊交流。這種「城市生態化」的概念,就是將住在人類城市社會、經濟活動、自然氣候、生態相關課題提出討論,開啟後續生態城市的研究發展,喚起國際間對生態環境的重視,許多國家紛紛將生態都市的建設列入國家發展政策及計畫中。
都市開發須兼顧永續發展。
參考資料:
郭如君(2013),《幸福宜居生態城市之研究》,臺中市政府。
圖片來源:
中華民國地區發展學會、國立高雄大學區域經濟與都市發展研究中心(2010),《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操作手冊之研究委託專業服務案》,內政部營建署。
張裕隆、謝旻成(2008),赴丹麥、德國考察生態設計準則、生態. 建築、節能及再生能源社區設計案例,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 Top -
© Copyright 2018 臺北市大安國小 網博研究團隊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