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永續發展的生態城市
在生態環境部分,著重於都市綠化、都市環境及環境治理三方面,主要目的即是評估都市環境所擁有的自然生態資源及生存環境現況,藉由生物棲息地的保護與優化,有效提升城市生態的穩定度與多樣性,而其中由於生態城市的經營主體為政府部門,因此生態城市概念是有能有效宣導、政策是否能確實的落實,須檢視政府預算經費編制與政策執行狀況,來評定城市永續性發展的進展。
一、 綠覆率
都市內需有足夠的綠地以維持都市內部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是都市維生系統重要的一環,以綠覆率做為指標因子,可檢測都市的公園綠地、屋頂綠化、綠園道或森林面積等。綠覆率愈高也代表該都市生態調節的能力愈強、生態支持系統的完整性也愈高,更有助於永續生態城市願景的實現。
二、 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
公共綠地面積包含公園、兒童公園、綠地等場所。公園具備防災蓄洪的功用,又因內部有大量樹木、植栽,提供噪音減量、過濾塵埃、淨化空氣、減少二氧化碳、調節都市氣候的功能,並可減緩水泥叢林所產生的熱島效應,所以公園又被人稱為「都市之肺」;此外,公園綠地更可提供都市民眾戶外休閒遊憩的場所,有災害時更可作為防災之用。因此每人享有愈多公園綠地面積,即顯示都市綠色資源愈豐富。
在人口擁擠、空污嚴重的都市,公園綠地是公認的「都市之肺」。
三、 自然地區面積比
自然地區包含了保護區、風景區等自然度較高或環境敏感的地區。自然地區是生態棲息與繁衍的主要區域,也可視為都市生物物種的來源。自然地區面積比率高,其自然資源較為充裕,自然與維生能力也較高;此外,自然地區面積愈高,也間接表示都市透水面積愈高,可減少都市水患發生的頻率。
四、 濕地面積比
濕地面積具有調節水源、防洪、淨化水質的功能,更因其擁有很高的生物量,物多樣性也極高,故又稱為「生命基因庫」,若都市擁有大面積的濕地,其更能朝向永續的方向發展。
都市中保留濕地增加生物多樣性並提供鳥類棲息環境。
五、 自然性河段長度比
河岸兩旁為水路與陸地的交界處,在這種不同物質的交會處中,擁有很大量的生物量,另外,河川也可視為都市生態系統中的廊道,自然性高的河段更有助於周圍生物的棲息、遷徙與流通,因此自然性河段愈長,對於都市自然生態資源的保存與生態系統的運作愈有幫助,可改善都市生態質量,同時也提供民眾生活有更多親近自然的機會。
河川在都市中兼具生態、休閒、景觀及防洪重要的功能。
一、都市化程度
都市化程度為都市發展用地佔總都市面積的比例,包括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行政區、文教區、公共設施用地等。都市化程度過高,表示都市內自然地區、生物棲息地的減少,此外也間接傳遞了不透水面積相對增加的訊息,如此環境的破壞不利於城市的永續發展。
都市化程度越高各種汙染隨之而來。
二、每人每日垃圾量
垃圾量的增加,通常來自於民眾過當的消費行為,除了需要更多的土地來處理所製造出的垃圾量,造成都市環境負擔的加劇外,過當的消費也代表了能源、資源的浪費。
三、河川中度汙染以上長度比
藉由都市河川水質嚴重汙染河段長度,可以反映出都市生活環境、生態環境品質的概況,以及對於河川水質管理的成效。臺灣河川水質汙染的主要原因在於沒有良好的廢汙水處理措施,造成家庭、工業、養殖業汙水的不當排放,或是在河川兩岸、水源保護區進行不當的土地使用開發工程,造成河川水質的惡化,也影響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生態平衡的破壞,若河川中度汙染以上的長度愈長,則會影響都市朝向生態城市的發展。
四、空氣汙染
空氣汙染是以PSI值為標準,PSI包含當日空氣中懸浮微粒測值、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及臭氧濃度等數值。而依美國環境保護署之研究,若PSI值大於100日以上,則會危害人體健康,也代表生活環境品質的惡化,造成都市生態環境的負荷,不利於生態城市的發展。
五、噪音汙染
都市中交通尖峰時段與離峰時段的噪音污染與其他噪音污染產生,噪音汙染指標數值愈高,相對可看出該都市的生活環境品質惡化,生態環境淨化能力的負擔愈大。
一、汙水處理率
包括公共汙水下水道接管比率、專用汙水下水道接管比率,以及建築物汙水處理設置比例三部分。下水道普及率高,即可避免廢汙水的不當排放,造成都市水資源的汙染,以降低生態系統淨化水質的負擔,同時廢汙水經處理後的循環再使用,亦可解決都市水資源不足的困境,減少水庫的增建,因此下水道愈普及、汙水處理率愈高,對於都市朝向生態城市發展愈有正面的助益。
汙水下水道是生態城市最重要的一部份。
二、環境保護支出預算佔總預算百分比
政府單位對於環境保護支出預算的多寡,可看出政府對於都市生態環境保育的重視程度,包括生態保護、環境治理、資源回收、廢物再利用等宣傳活動與行政措施、政策推動等資金、物力的投入。藉由環境保護的支出,以檢視政府公部門對環境保護貢獻的多寡與重視。
三、資源回收率
資源回收率為總垃圾清運量中資源回收量與堆肥量的比例。資源回收率
愈高,即代表產品製造時愈不需要消耗過多的自然資源或其中的非再生資源,而廢棄物相對減少的結果,也間接反映都市處理廢棄物的環境成本降低,因此當資源回收率愈高,對於都市的生態環境有正面的幫助。
四、都市透水面積比
現今都市的地表鋪面多為不透水材質,地表水不易入滲至土壤內,當瞬間雨量過大時,往往因排水不及而釀成水患,因此都市透水面積愈高,可減緩都市地表逕流量,有助於防治都市水災發生的頻率與嚴重性。
透水性鋪面不僅達到保水、透水之效用,更有可美化環境以及減少熱島效應發生之優點。
五、生態工法工程佔總工程比
生態工法主要目的在於減輕工程對環境的負擔,其工程建材、施工方式對環境的負荷,也較傳統工程來的低,希望在兼顧人類需求與安全的同時,也同樣顧及其他物種生存的權利,力求在工程面與生態面取得一個平衡,故生態工法的使用頻率愈高,則該都市所擁有的生物量也會愈高、都市環境容受力的負擔也相對較低。
生態工法不僅創造更多樣性的生物棲地,也成為民眾親近自然的好所在。
資料來源:
謝佩珊(2005),城市永續發展-臺灣主要城市評估指標系統之比較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
圖片來源:
關渡自然公園
http://gd-park.org.tw/about/23
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7930
經典雜誌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4696
公視新聞網
http://pnn.pts.org.tw/main
睿興實業有限公司
http://www.ruei-hsing.com.tw/explain-show.php?recno=479
低碳永續資訊網
https://lcss.epa.gov.tw/LcssViewPage/Responsive/AreaDoc.aspx?CityID=1...
臺北市地政局
http://epaper.land.gov.taipei
- Top -
© Copyright 2018 臺北市大安國小 網博研究團隊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