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永續發展的生態城市

生態宣言

生態城市的願景


18世紀西方工業革命的到來,使的工業成為城市社會的中心。他提供農業社會無法取代的動力,也讓以前農業文明無法想像的物質財富,時代的變遷與進步,讓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也使得人類的居住地迅速發展。然而,長期發展的結果卻是造成全球普遍出現的環境變遷與污染的問題,也間接的威脅到地球上各種生物和生態系統的生存空間。主要問題根源在於過去的城市重視經濟發展模式,較容易忽略城市追求永續發展必須遵守的生態城市環境永續的管理。因此,工業文明達到最高成就後,開始走向衰退,而生態文明正在興起,讓人類社會將走向生態文明的階段。生態文明逐漸被重視,各國也紛紛討論與推動生態環境永續發展之課題,於是開始針對生態城市提出城市設計與發展願景:

打造花園城市


近代在歐洲與亞洲等國家的城市設計與規劃,以及管理均非常重視自然環境生態與都市地區的結合,且整合了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理念,提供居住者享有明亮的日照、健康空氣及公園般的生活環境。以城市環繞為中心,開放綠地空間、交通動線之間的自然生態區及城市周圍地區尚未開發的土地作為環境生態保護區。其中,綠色廊道除了可增進城市環境綠美化,及提供休憩場所外,讓整體環境的水文系統達到平衡、提升空氣品質、也能調節地區的氣候,有助於城市的發展、美化和便利。

Mobirise

城市中的綠化。

建設綠色廊道


建設綠色廊道是生態城市對於城市自然生態恢復之途徑之一。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建設之間總有矛盾的衝突。綠色廊道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讓城市自然生態恢復與重建。城市綠色廊道不但對自然資源有保護作用,也能滿足人類的休閒娛樂需求,並保護與恢復有價值的文化資源,對城市空間的布局與生態環境建設具有引導的作用。

pic

城市中的綠化廊道。

建設城市生態公園


20世紀以來,生態公園在保護與修復區域性生態系統下,建立合理符合的人工生態群落,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教育、休憩活動等新型場所,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生態環境,達到人與自然共存的進展。生態公園以綠地生態系統為建設的觀點,充分利用周遭環境的植物和多重演替階段的生態系統種植與灌木。並吸引不同的野生昆蟲與動物覓食與築巢,使生態公園聚集不同的各式各樣的動物,達到動植物持續生存的作用。

pic

城市中的生態公園。

推動大眾運輸系統的城市


在交通發達的便利城市,使得人們永有自己的車子,長期的結果是造成空氣上的污染,也造成交通的擁擠與阻塞,在交通便利上更是一大問題。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節能減碳,目的是希望大家多使用大眾運輸工具,其主要強調減少道路或公路的擴建,並降低汽機車的使用率。利用網狀道路來建設大眾運輸系統,並輔助社區周圍地區的人行道等步行設施,改變人類對於運輸工具的需求量,讓人們以大眾運輸作為主要交通工具,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pic

完善的交通系統減少市民使用車輛。

自行車道建設


自行車道強調是將生態、綠地做結合,並鼓勵人們多使用非汽機車之交通工具。利用「綠色網路」來建設自行車道,具有結合地方文化與特色外,也能滿足人們對於休閒運動的需求。以人與生態生存的概念、結合生態文化產業,使的自行車道具有保護生態與文化意義;或以河濱腹地、親水為主來建設自行車道。故引導人們多使用非排放二氧化碳之汽機車,並降低空氣污染的觀念。

pic

在市區建構完善的自行車網絡。

推動綠色消費的觀念


綠色消費,係指消費者選購產品時,考量到產品對生態環境的衝擊,而選擇對環境傷害較少、甚至是有利的商品,其範圍涵蓋了產品的生產、運輸、行銷、丟棄過程、回收程度,以及產品包裝內含物。政府對於消費行為觀念應該廣面的舉行有關綠色消費和綠色產業等相關課程,其建立人們的環保意識的基礎認知,減少消費者在購買過度使用難以回收或過度包裝的產品,降低廢棄物的總量。藉由綠色消費行為,來引導人們對於選購產品的環保意識,並改變產商的生產與銷售特性,減少城市的污染負荷與垃圾問題。

pic

城市中應增加綠色商店的密度,並鼓勵消費者優先購買綠色商品。

參考資料:
黃書禮(2001),都市永續發展與生態都市的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白宜珊(2013),生態城市發展策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學系碩士論文。

圖片來源:
張裕隆、謝旻成(2008),赴丹麥、德國考察生態設計準則、生態. 建築、節能及再生能源社區設計案例,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研究團隊拍攝

- Top -

CyberFair

© Copyright 2018 臺北市大安國小 網博研究團隊 - All Rights Reserved